微信书火了,谁是下一个独角兽?

点击上方蓝字,免费设计微信书和照片书

 

01

 

马云说:文化是玩出来的,会玩的孩子一般都有出息。大家玩网购,把淘宝天猫玩火了。大家玩微信,短短几年聚集了8亿用户,相当于一个APP,装下了欧洲44个国家的总人口。

 

微信发迹于社交。它的一大壮举,就是把每个人变成了写手。

在微信生态里,每个人既是作者,也是读者,还是传播者。用户在好友点赞点评中,获得身份认同和社交快感。

有人统计过,用户在微信里留下的文字量,平均超过5万字,还不包括转发的文字量。再过5年,个人原创文字将超过10万字。

这个文字量,相当于写了一本回忆录。

 

这些海量用户,海量图文数据,都趴在腾讯的服务器里,只进不出,不知所终。

乖乖萍是一名典型的微信控,微信好友1万多,换了三个号,每天写东西发图片,乐此不疲。玩久了,她就不爽了:“我写了这么多文字,内容版权应该是我的,凭什么不让我导出?”她一直在琢磨,这几年积攒在朋友圈的文字和图片,怎么导出来排版印刷成册?

 

市场痛点出来了,微信至今没有开发图文导出和自动排版功能。

这个痛点,吸引了众多技术玩家,运用各种技术手段,试图把朋友圈图文一键导出,一键成书。

就算是十分之一的人,想把微信内容印成书,也有160亿的市场总容量。技术玩家们这么卖力,显然是嗅到了商机。有人甚至断言:基于微信的内容深加工,是一座深不见底的金矿。在这个领域,很可能冒出新的独角兽。

 

 

02

 

第一本微信书出现在2014年。

杭州的王先锋,最早洞察到这块市场,他率先推出微信书自动排版软件。当时第一本微信书面市,尽管用户操作复杂,排版也不够精致,但丝毫不影响市场对这款工具的追捧。

 

按照互联网思维,羊毛免费,从猪身上赚钱。为了快速获取流量,王先锋研发的微信书,选择了免费模式。

微信书从诞生之日起,盈利模式一直存疑。靠积攒流量,再通过广告变现盈利,要等到牛死马发晕。微信书市场必须找到新的商业模式。

免费用户中,总有一些人愿意付费印刷成册。不管转化率是多少,至少短期内能有收入进账,贴补研发费用。

 

最先掏腰包的,是新妈妈。

当宝宝从产房到摇篮,一天一个变化,新妈妈每天用手机拍照,然后分享给亲朋好友。时间长了,她的微信里积攒了大量照片,以及初为人母的喜悦。当新妈妈第一次看到这款微信书软件时,想都没想,立即付费印刷。出人意料的是,高达60%的新妈妈愿意付费印刷成书。不愿意付费的用户,充当了市场传播者的角色。一人做了微信书,几百上千的好友传阅,新用户再次被导入,引发市场涟漪效应。

微信书商家第一次找到了市场支点。

 

乖乖萍这样评价这款软件:“我当时觉得特别神奇,什么也没干,只是加了一个机器小编为好友,几分钟就看到了自己的微信书。”

用户自发传播,为商家省去了大把推广费。这种传导现象,再次印证了互联网的那句名言:用户推广,就是最好的推广。

 

如果微信书的拥趸者,仅仅是新妈妈,说明微信书市场不够大,新妈妈每年就2,000万,迟早会遇到天花板。后来,驴友也发现了这款软件,如获至宝。

再后来,微信控、文字控也发现了。

现在搞培训的,做活动的,搞微商的,还有B端用户的官方微博也参与进来。

仅仅三年时间,微信书彻底玩火了。

 

 

03

 

微信书火起来了,吸引更多的技术玩家飞蛾扑火。

可微信书的研发门槛,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最大的障碍,是用户的数据接口不对外开放,许多人搞不出这款软件,不是因为前后端门槛高,而是卡死在数据源环节。

 

到目前为止,真正搞出这款软件的商家屈指可数。拥有原创技术的,除了心书网络,微爪书算一个。大多数商家只能靠贴牌和抄袭。

业内有“南心北爪”的说法。

意思是,杭州的心书,北京的微爪书,构成微信书技术研发的双头格局。

今天的市场,演的是双簧。赶集和58,美团和百度,OFO和摩拜,市场跳的永远是双人舞,市场只认老大老二,其它都是虾米。小虾米要翻天,除非在技术和运营上破局,先把老大老二干掉。

一个百亿级的新兴市场,足够容下各路诸侯。但市场不会停止弱肉强食。微信书的市场竞争已经开始血腥飘红。

 

微信书诞生的本意,其实很简单,就是一键排版,记录生活点滴。

可微爪书偏偏不这么想。

如果仅仅是图文排版,这个市场不值得深耕下去,迟早会死掉。8亿微信用户中藏龙卧虎,那些中高端用户绝不满足内容导出和排版,还希望深度加工。菜和佐料,都准备好了,不应该只有一种炒法。

 

微爪书以设计起家,想在“自动设计”上玩一票。

微信书本质上是一本书,既然是书,就应有书的规则和美感,而美感,不是排版能解决的,需要规划和设计。

APP好办,可是,基于网页技术的自动设计研发,谈何容易?至少在算法和逻辑上面临一堆的难题。

 

 

04

 

目前市面上有名有姓的微信书商家,已有15家,大部分贴牌,真正具备原创研发能力的,扳着手指算,也不过5家。大部分只能做到半自动做书,要做到无人值守,技术门槛相当高。

微爪书是其中的一个另类。

当初信誓旦旦:要用个人画传的设计标准来设计微信书,而且是由机器自动设计。这个想法很疯狂,同行们嗤之以鼻。

以微信内容作为素材,由机器自动设计,此前没人敢开这个先河。但是,如果一旦搞成,微爪书至少领先同类商家一个技术代差。

后来的事实表明,这家公司被这件事折腾的死去活来。开发难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大,程序猿换了一茬又一茬,许多人在面试的时候就吓的屁滚尿流。

微信用户的图片数量、像素、规格千差万别,文字长短不一,表情符号五花八门,用户在微信上的写作行为,毫无规则和规范可言。机器必须对用户数据进行多重判断,这种思路一定会增加运算量,如果前端加载时间过长,最严重的后果是,你的设计稿还没生成,用户就已经取关走人。

 

除了“全自动设计”,微爪书还想一并拿下“无人值守”技术,同时还要求解决微信书大开本的高清输出难题。这是一项彻头彻尾的挑战。

微爪书向来高举高打,是一个霸蛮的主。

“算法框架和深度学习,也许目前够不着,但自动化却可以。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,根本没资格谈智能、谈未来。”微爪书如是说。

 

全自动设计,解决的是用户体验问题,而无人值守全自动做书,则是去人工、降成本,把最麻烦的事交给机器来完成。

这种研发决心,源自微爪书对市场的忧虑。

谁都清楚:如果人工参与做书,或者是半自动,后台操作需要一堆人力,规模越大,人手越多,项目风险越大。

去掉前后端一切人工操作,必须24小时全自动向用户发送微信书!微爪书不止一次向技术部下达死命令。

这是一道逼死人的令牌,北京和加拿大的技术团队只好赶着鸭子上架,硬着头皮往前走。

 

前后折腾了两年时间,技术架构和逻辑多次推倒重来。全自动设计,全自动做书。一年前还是幻想,现在已是既成事实。微爪书此时如释重负,该技术突破的意义在于:成本急剧降低和产能急剧提升,无论前端流量有多大,后端操作的人力成本几乎为零。从此一两拨千斤,用极少的人力,挑起一个大市场。

 

每一项技术突破,最终受益者是用户。

用户操作更加简化,只需要添加机器小编(比如:weixinshu007)为微信好友,就会触发自动做书引擎,几分钟时间,就能收到一本带造型设计的微信书。

24小时全自动向用户发送微信书,产能和成本之间的死结被解开。微爪书号称每月5万本产能,如果用户排队时间过长,还可以增加配置,产能再翻一番。

 

 

05

 

微信书画传化,这个创意惊动了市场。一下子,招来一群狼。

市场开始刺刀见红,相互之间展开技术竞赛和用户争夺。没有核心技术的微信书商家,只能打价格战,最终把自己拍死在沙滩上。那些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商家,在研发方向上出现分化。

好戏永远在后头。未来5-10年,个人出版市场一定很热闹。谁是下一个独角兽,就看谁更懂市场,在方向上看谁站的高、望的远。

 

前景归前景,理想和现实之间,始终横着一道天堑。这个天堑,不仅仅指技术,还有上游数据方的态度。一群小哈喽都嚷着要在微信书市场分一杯羹,大佬会怎么想?

这个大佬,指的是腾讯。

微信书市场能不能火起来,腾讯说了算。有一天他不乐意了,只需一根手指,可以按死一堆人。在人家的下巴底下接饭吃,就会有这种风险。

可腾讯不急于表态,他要看谁能成气候。枪打出头鸟,最终是一巴掌拍死你,还是对你展开不对称收购,目前谁也不知道。

 

看起来很美妙的市场,却是前狼后虎,危机四伏。

“上游的事情我管不了,他搞他的,我搞我的,未来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,毕竟市场奉行的是利益共享,你要上下游通吃,也没那么容易。”微爪书把这个问题看的很淡。

能救自己的,最终还是自己。未来的出路,在于个人出版,微信书只是这块市场中的小不点,众多商家正在开设另一场赌局,赌未来是否真的出现“人人出书”奇观。如果是,即使没有微信书,个人出版依旧是一个超级市场。

 

 

06

 

在中国,出版是一个敏感话题,但个人出版,不是。

个人出版,尤其是手机出版,是新新人类玩出来的市场,是因为wap端人人在写,人人在拍,把手机堵成了堰塞湖,逼出来的一种刚需和高频。

个性化风潮迅猛抬头,如果自恋、自我和显摆,成为一种网络褒义词,市场一定会迎合用户喜好,并自动配置资源,用一种更文艺、更装逼的产品,来满足年轻人群的内心渴求。

这种渴求本来就有,这是人的天性,只是现在不想被压制,我就是我,不一样的烟火,新新人类玩的是个性。

 

个人出版和自出版有区别吗?许多人不懂。

两者唯一的区别是作者。玩自出版的,都是专业级写手,玩个人出版的是普通老百姓。起点中文、豆瓣、当当,都有自出版入口,把文章发上去,让人家打赏,可以赚几包烟钱。

而照片书、微信书、微博书、空间书,出书的目的是记录、亲子、收藏。只要不进入发行渠道,只要不触及意识形态,谁也管不着你。

许多人一直看好自出版,但好多年了,还是不温不火。个人出版能搞起来吗?

要看大家愿不愿意玩,玩的人多了,这个市场无限大。玩不起来,跟自出版的结局差不了多少。

 

个人出版市场容量预估200亿,每年以倍速级速度递增。个人出版适配的人群比自出版更广泛,人人都可以玩出书。只要人人写微信,人人玩自拍,人人在更新内容,个人出版就不是伪需求,刚需和高频特征只会愈发明显。何况目前的内容平台,已经聚集了几千万写手,他们熬夜码出来的文章,都急需结集出版和变现。

一个行业崛起,意味着另一个行业的衰退。传统出版,以作家为中心,他写,大家看,批量发行。个人出版,自己的故事自己出版,自己写,自己看,或者给圈子里的人看。以前,是少数人写作,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强加给无数读者。现在,人人都是作者,同时又是读者。

 

自从QQ、微博、微信诞生以来,WAP端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内容,内容深加工需求,足以构筑一个全新的市场。

自从头条号、搜狐号、一点号、36氪、虎嗅诞生以来,人人都在新闻采编,人人都是记者,传统的新闻报道规则正在被颠覆。

这些迹象前所未有,说严重点,新闻出版正在面临一场历史大变局。传统出版这口古老的鱼缸里,早已混入了众多鲶鱼,从最初的破坏,到最后的颠覆,也许就在我们醒来的某一个早晨。

 

每一项技术革新,首先破坏的是规则,新规则一旦确立,一个崭新的市场将扑面而至。当你的微信朋友圈积攒了几十万原创文字,我不信你会无动于衷。海量的内容数据,腾讯不可能替你托管一百年,迟早会咔嚓掉。

这些一字一句码出来的鲜活文字,难道就让它消失在腾讯的服务器里?显然不会,你不会如此大方。因为这是你一辈子的记录,这些故事价值连城。

内容依旧为王,真正流传的还是故事本身。原创的,本真的,就是最好的内容。你在出书前,唯一缺少的,是加工和设计。

 

 

 

07

 

市场每天在变,微信书也在变,可以变的更好,也可能变得更糟。

现在谈颠覆,还为时尚早。

只要新华书店、当当的书架上还有书,传统出版就不会消亡。只要起点中文、豆瓣还有人发文章,自出版就不会被颠覆。只要还有人带着阅读器出差,数字出版就有存在的合理性。

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整个出版链条,已经开始往手机上跑。

 

不要怕颠覆,谁都有被颠覆的那一天。

砖家们甚至预判,机器替代人工创作,将是一场彻底的颠覆。

而且,这个颠覆是全方位的,不仅仅是出版业。

未来的物物互联,人工智能和遍地智能硬件,都需要内容和情感移植,如果某种需求,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?

如此巨大的内容供给,靠人来承担,显然没有与时俱进。

 

万物一旦互联,人机一旦融合,内容的个性化和创作强度,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承受能力。人工智能,无论是一场革命,还是一次假摔,人工创作的效率和水准,迟早会被历史耻笑。

机器可以替代人工创作吗?

许多人开始叩问这个话题。说不定已经有人蹲在某个车库里,日夜求证。

关于梦想之类的废话,就不多说了,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微爪书,将你的微信朋友圈一键成书

免费,快速,简单

只需:

1、微信首页搜索“微爪书”,加关注 (或扫描下方二维码)

2、点击“添加小编”,加小编好友

然后你去喝咖啡,10分钟即见惊喜




特别推荐:

智能照片书

自动匹配文案,无图不设计,5分钟成书,无需下载软件或APP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